展翅,在夕阳的轮廓里

幻想,是何等伟大的事业
将一代人卷入那空灵之中
在苏醒的时候,才发觉,
原来他们已被时间抛在了后头,成为了历史
黑格尔说得对:
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
可叹的是,
世人只知以自己的生理年龄来判断个人思想的时辰……


2009年4月6日星期一

华文教育的出路

人总是要为自己找出路。“社会”,哪怕有些人认为只是一种由语言构成的“虚假存在”,也总是必须为问题找出路。

华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步田地,说实在的已经是逼近悬崖。而我们这些人在做的,便是拉住马缰,不让自己与之同归于尽。

近来写了篇近一万字的英文文章,剖析华文教育与新加坡华人身份之间的问题。前提是,语文必须与身份有关。如果说,要从中提炼出三点最关键的建议,应该是:

1)就像英语在新加坡有能”登雅堂”的正规英语和“窜民间”的通俗英语(后者亦称“Singlish”),中文也可能需要有这样一个发展的空间。并不是说,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刻意去鼓吹这样的语言,但无法否认的是,英语在新加坡社会的普及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Singlish的诞生与长期存在。华文华语最特别的是,一旦掌握了基础的语法之后,即使掺杂英文单词的华语句子,基本上依循中文语法的。于是,我们其实不该去遏制“新加坡式华语”的民间诞生;与此同时,我们也该去思考一下,为何孩子一旦要用“正规华语”时,表述上就总是“一榻一榻”,难以有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感。若要我凭空猜测,我会说,关键的在“自信”二字,而这也是我以上建议底根基所在。

2)我们中文教育一向的逻辑是:流着华人的血脉—必须学华语—学习了华语,就懂得华人文化—也就能做更好的华人。然而,这个逻辑已经开始被颠覆,就在第一个环节上:当孩子开始问,为什么华人就必须学华语时,他们在挑战的便是第一个环节。一旦这个环节过不去,整个“逻辑链”就不攻自破。而许多人常给的答案是:华人“理所当然”必须学华语。但这个答案,还在不信服。为什么?因为,说到底,这“理所当然”就如同总理口中的“天经地义”般,建筑在政治话语所焕发的个人信仰(belief)及对自我身份构成的理解之上。于是乎,连政客都不想再谈这“理所当然”(秉持这理由的,总是华社份子),转而诉诸中国崛起与中文经济效益的理由。但这虽然能够让家长开始信服与华文华语的重要性,并且“逼”孩子去学好这个语言,对孩子而言,这种自身的“信仰”依旧不成立。于是怎么办?也许,华文教育需要的,便是把上述的逻辑链倒过来,由"文化"做源头,带动语文学习的兴趣。这文化,不能再纯粹是依照正规“新加坡定义”式的儒家思想或华族文化,而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大传统与世界历史发展之中——但是,这也不意味你必须把一篇篇的原著让孩子去啃。需要的,是教师自身对“文化”的认识;而这“文化”,我们必须切记,是那种能够让孩子反过来自豪于自身华人身份的因素

3)与第二点相关的是,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内,特别是中学课程,虽然目前已转向阅读与写作技能,但这终究只是一种“形”(form)。中文教学还是要有“质”(content)的,并通过“质”带动“形”的学习——换句话说,你必须是在引导孩子理解文章的基础上,带入阅读技能教学的策略,而不是将后者孤立出来教,否则就必将成为硬生生的“答题技巧”的训练。而这content,我们上面已谈到,必须是以能够feedback到学生华人身份的中华文化,但与此同时——而这才是关键——这华人身份中的文化成分,在双语的教育与社会环境之下,不能够是单一的、与通过英语学习和使用中接触到的“文化”割裂的。当代的新加坡青年们需要的,恰恰的是将他们内在、经由不同语言而获得的个人信念与文化熏陶进行统一的教育。华文课上教导的,以及还在从英文课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,也许是矛盾、冲突的。或者,举个例子,在华族文化中,我们重视群体,而当下因市场化影响而处处弥漫着的个体化倾向(individualization),是容易在理性上与前者冲突的——尤其当这种理想还未能够进行辩证的时候。华文教学之所以显得“古板”、“老套”、“过时”,有一定程度上便是因为其背后“灌输”的文化价值观,难以与孩子们接触的现代文化相配合,或是调和。几十年前那种“中学(文)为体,西学(文)为用”的分道扬镳式哲学,是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,不论在中国,或是在新加坡。

而当下,政府似乎在将所有人拉向语言的学习,把文化留给精英们(所谓的“双文化精英”)。从政治管理上,这有其合理的逻辑;但从语文教学上,这种割裂是不恰当的。甚至,它将让孩子愈加觉得华文学习的单薄。“文以载道”,古来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口头禅。如今,文(语言)与道(文化)是必须相互配合进行的——此所谓“道沿圣以垂文,圣因文而明道”也。而英文有其“英道”,中文亦有其自身之“道”,于是,若不引导孩子去辨识其中异同,基于各种历史与社会原因而觉得更加hip and happening的英文及其文化与信念,便容易成为孩子倾向的那一端。于是,他们离华族之“道”亦远,学华文华语的内在动力就越低,而整个华文华语的发展,按当今世界局势与政治话语的走向,只能是越来越逼近韦伯所谓的“工具理性”(rational instrumentality),而这种功利化倾向,将根本性地改变华社在新加坡的作用与地位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