莎士比亚最后一部长篇剧作《The Tempest》,经大导演徐克与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协力打造,改编为京戏现代舞台剧《暴风雨》。
经典的改编,我们早有耳闻;但莎士比亚+京剧+舞台剧,调和出的是什么样的鸡尾酒?
我的感觉是,就像成了一个宗教上的free-thinker。吸纳一切宗教中有益于自己的,但往往舍弃那些被视为束缚自由的金科玉律。
于是,就连我这个“看热闹”的外行,也能感觉到,武丑中气不足,喘息声、漏词、声量高低不齐;配角基本功不扎实,武打场面的“踢棍”(Ok Eunice, what's the professional term for this?)失败了三次,不过契而不舍的精神也赢得了我的掌声;武者动作不协调,整体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。演员的表现也不一。很多时候,现代舞台剧的元素,特别是灯光与现场华乐的versatility,是撑起整个场面的关键。
但是,当我看完整部戏,而能在微笑夹杂偶尔狂笑的同时,有足足三次想流泪的冲动时,除了赞叹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上凝聚的成熟之外,应该也必须归功于京剧的元素。正因为融合了三方面的特质,这部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各类艺术手法。于是,当演员一分钟前死守西方舞台剧的“第四堵墙”,接着一瞬间来一句“这不过是我们搬上舞台的戏”,立即就使人失笑。而下一分钟,突然又发觉,那句话是“戏中戏”的对白,即不是对观众说,而是与另一个角色的对白时,“第四堵墙”又重新竖起。这种感觉,很好玩。
因此,当主人公波布罗最后不断重复“放我自由”的时候,其含义似乎已经超出了莎士比亚的人性指向,同时也兼指“艺术的自由”。突破围墙,是现代人的追求;寻求规律与秩序,同样也是我们的向往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艺术门类的跨越,中西文化的异类改造与融合,具有了某种拟人化的色彩。当然,不赞同随便地将一切把各种元素搅弄的作品都称为艺术,但在一定框架中去参杂艺术,在扎实的基本功上进行提升,其实也就是艺术的“放我自由”。不论古典或是现代,这都或许印证了:艺术是人类存在的形式与象征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