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翅,在夕阳的轮廓里

幻想,是何等伟大的事业
将一代人卷入那空灵之中
在苏醒的时候,才发觉,
原来他们已被时间抛在了后头,成为了历史
黑格尔说得对:
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
可叹的是,
世人只知以自己的生理年龄来判断个人思想的时辰……


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

读者来信评《母性的力量》

虽然说只有2封来信,但能得到回响,就足以让人觉得鼓舞。


读者一:看了你写的文章,颇有同感。希望你能一如既往的写此类报道。


读者二:
你好,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网站上读到你的文章,很欣赏你那份凝视民生的细心。同时,我在阅读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恰巧网页上显示着你的电邮,因此发信向你请教。你在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中提及“软性价值观”这个说法,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?它是与“硬性价值观”(如果有的话)相对吗?谢谢你的指教。

回复读者二:关于您"软性价值观"的问题,那是我对soft culture的翻译。如果说,一个国家有"硬性实力"(军备、GDP等)和"软实力"(文化、艺术等),那么,在"文化"内部,其实也可以略作区分。在现代社会中,有些values是相对外在的,如政治为了凝聚人民而赋予的国家身份、"民主主义"认同等;有些则是比较深层、内在的,如以印度而言,就是文中提到的"男尊女卑"等由宗教与传统塑造并遗留下来的价值观。我是在这个意义上,将价值观大致区分为"硬性"与"软性"的。当然,我不否认,两者可能相互纠结、渗透,但也可能出现矛盾,相互排斥。也正是这样,我避免使用"外在-内在"、"表层-深层"来进行区别,而选择以个人所感受的强加力量进行区分。您在内地,不知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:儒家价值,比起共产党赋予的各种身份,更加强烈地扎根在文化基因中,更贴近您的心?至少,在新加坡,我是如此觉得的:父母辈通过身教所传授的价值观,总比起国家通过机制而试图塑造的价值观,显得更加的"软"。

我只所以要提"软性价值观",是因为在印度,这些价值在人民心中扎得很深。除非来一次类似文革的价值扫荡,要铲除这些价值观内部与现代文明发展不符的因素,或至少减低它们对印度发展的阻碍,不能靠自上而下的硬性政治压力,只能是人民改变自身对个人与社会结构的信念,在基层慢慢地通过教育与对话等软性手法,进行疏导,促成改变。


网上动态:

(1)
评论: 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。

(2)有人转载文章,却把最后一句改成至于女人是否能如***所言,顶着半边天,则有赖于政治上与国际组织所给予她们的关注、资源与支援”。有意思。


母性的力量,就在于她所蕴含的爆发力,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。这也是它千百年来不断触动人心的原因。写这篇文章的初衷,便是希望分享这份感动。

如今已化为现实,在天际凝望我一举一动的那位,应该会欣慰地微笑吧?
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