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翅,在夕阳的轮廓里

幻想,是何等伟大的事业
将一代人卷入那空灵之中
在苏醒的时候,才发觉,
原来他们已被时间抛在了后头,成为了历史
黑格尔说得对:
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
可叹的是,
世人只知以自己的生理年龄来判断个人思想的时辰……


2007年1月21日星期日

KOREA - DAY 2


中午和允旋跟她妈妈一起到天主教堂参加弥撒。见到的信徒多半都是主妇和上了年纪的老人,当然也有一些年轻的,但不多。说句老实话,作为一个“异教徒”在教堂中“观赏”整个过程,还真觉得其实从仪式上来说,今天看到的都和我从小就在观音堂参加的“大日子”的宗教仪式有很多相似之处。低首膜拜、用那种很沉、尾声托得很长的语气念经、捐款、“圣餐”,其实跟佛道的仪式有多大的不同?至于对哪一个神,其实并不是很重要,能救人出苦海就是善的神。唯一不同的是,天主教弥撒中唱圣歌的环节,使整个过程没有那么沉闷(有一首“圣餐”之后的歌,旋律令我感动地想流泪,有些“灵魂的升华”,虽然根本不知道内容在写什么),而且教徒们音调的和谐,还有那种念祷文时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呼应,都让人觉得,其实人类都是一体的。向前后左右的人说一句“Peace be with you”,感觉真的幸福。这也令我想起,今天在明洞街看到的“Free Hugs”运动。虽然没有鼓起勇气去拥抱陌生人,但是,这或许也正是新的社会思潮的苗头吧。东方社会总难做到真心的彼此关怀,韩国人或许也是因为道德的规范而做出那些符合儒家思想的行动。所以,社会总必须找到一个把大家的心团结起来的方法。当然,也忘不了今天在地铁上看到的特殊的乞讨方式。一个人拿了一些宣传单,放在搭客的腿上,文字我看不懂,但猜测是乞讨之类的。很多人虽然没有读传单的内容,却一动不动地让传单躺在自己的腿上或怀里,没有人把传单扔在一旁或地上。正在对这事感到奇怪时,发传单的人却突然一一地将传单收回来,大家也客气地将传单还给了他(有些人则就连同1000块一同交给了他,证明我的猜测没错),那个人又到下一个车厢继续他的“工作”。汉城不是没有乞丐,但至少大家会看他一眼,不将其视为透明的。比起我曾经看过的那种被乞丐轻轻触碰到袖子就露出恶心的表情、拼命扫袖子、巴不得快点把衣服扔掉的中国人,车厢的这件事,尤其韩国人的表现,更凸显一种人文意识。或许,你会说,大家心里的想法说不定和那中国人没什么两样,只是没有表现出来。即使是这样,那么,我要问,把内在的恶心表现出来,中国人就更诚实了、更值得赞赏了吗?

喜欢韩国的地铁,不是因为它的设计怎么漂亮,而是一、它有可以放行李、放大包小包的架子;二、每到一站,都现有音乐,再来才是报站。如果你曾经在坐地铁时错过站,你或许就会感激这短暂的音乐让你从沉默和睡梦中“惊醒”。还有,既然说到交通工具,就顺便补一补昨天忘记提的内容:在韩国的巴士上,付车费的交通卡,不一定要一人一张。例如说,你要为你的情人付钱,可以告诉司机你要付两个人的车费,用一张卡就可以付两个人的钱。还有,投币的机器还可以找钱!!!有意思吧?







到裕真的母校延世大学参观,一开始她就告诉我们,这所大学是个基督徒建的,所以大学中有一门必修课,学生每周必须进行一次礼拜,不管你信什么教。不愿参加,就不能毕业。如果后悔了,学校就会安排你在假期中到韩国一个偏僻的地方,天天听传教士谈信仰、念《圣经》。此外,延世大学有宗教系,但是毕业于基督教系的学生,一概不允许成为教士。本以为中国已经够出奇了,原来韩国也有如此莫名其妙的事。然而,这所大学印象最深的,是两旁种着白杨树的“白杨路”(尽管冬天没有叶子)、校园内那秋天出现很多松树的“小森林”、校友捐建的露天剧场、还有那轮圆浑温柔的夕阳。学文学的,总喜欢这些。加上大学后面就是一座“静山”,是不是更诗情画意了?还有,发现校园内有个“President’s Residence”,即“校长的住所”。有意思吧?


到了明洞街上,看到一大群人围着一辆面包车,猜想是什么明星,后来看到粉丝手里写着“jung hoon”的荧光卡,才知道,车里的是连续剧《宫》扮演义城大君李律的金桢熏。有些像士林夜市的明洞,或许真是年轻人的天堂——不但路边小吃,购物的小摊位和大店面都有。但是,像我这种很难融入“逛街文化”中的人,更倾心于观察我身边的男男女女,尤其喜欢在夜里拍写着韩语的霓虹招牌和人头攒动的街景。

对了,听裕真说明洞有座教堂,是七八十年代韩国民主学潮时,学生逃脱警方的避难所。但今天还没看到,找一天总得去看看。没有那教堂,真不知道今天的韩国是个什么样子,更难以想象这里会有这么蓬勃的流行文化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