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翅,在夕阳的轮廓里

幻想,是何等伟大的事业
将一代人卷入那空灵之中
在苏醒的时候,才发觉,
原来他们已被时间抛在了后头,成为了历史
黑格尔说得对:
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
可叹的是,
世人只知以自己的生理年龄来判断个人思想的时辰……


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

【联合早报】莫忘母语

● 彭世灼

  近日《联合早报》有两则关于华文教育的报导,引入关注。这是个历史性的话题,大声疾呼多个世代了,殊不知到今天还是那样的“新”。

   交流站12月13日刊出庄国文的《华文教育的前途掌握在华文老师手中》,指出新加坡华文、华语失去广泛使用的大环境后,陷入了在学校小环境打转的困境。 华文老师默默耕耘,在面临西风压倒东风的情况下,仍然孜孜不倦地坚守岗位,并使尽办法在教学上激起学生的兴趣。华文老师的际遇,读来令人难过。

  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真实现况,我国华文教育日益淡化、边缘化。曾有报导说我国讲英语的家庭每年以2%的比率推进。多年前放宽大学入学标准,不必通过母语考试便能进入大学就读之后,“现实”的影响不言而喻。

  若不切实采取应对方针,或即使制定政策而不见成效,华人的母语可能变成英语,华语则变成外语了。

   另一则发言来自马大历史教授邱家金。他呼应马哈迪的儿子慕克力的言论,宣称华人应该放弃母语教育,理由是要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上生存,而华文有碍求存之 道,所以应该扬弃。这种论调受到马华及华社组织强烈炮轰。马国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认为,此说令人啼笑皆非,是因马教授没受过华文教育,不了解中华文化所 致。

  虽然新马两国国情不同,但两国都有部分人,不是少数人,对母语教育持有相似的看法,以功利物质为先,漠视母语的价值。英语确是世界主要沟通语言之一,有理;但若为了学好英语而践踏母语,无理,更是无情。

  眼光如豆,依凭直觉,因袭陈旧的独断和偏见,最终受到损害的是自身。诸如此类,不足为训。

要靠传统精神力挽狂澜

  整理旧书,我翻到一本1967年香港出版的杂志《人物与思想》,当中有一段李光耀资政关于母语的言谈:“我所付出的代价是心酸的,当我年轻时,祖母送我到一间中文学校学习中文时,由于那种鹦鹉式的背诵教育法使我极为反感。两年后我转入英文学校后便把中文搁置了。

“从50年代起,我开始学中文,学习母语是必须的。那不单学习语文本身,而是通过语文中所记载的传说、神话、寓言、谚语等,使我们能了解整个的价值系统和人生哲学,以致我们能在现今疯狂的世界中,保持我们社会结构的完好而不受损害。”

  相隔40多年,李资政之登高博见,充满睿智,依旧铿然有声。

  这段谈话重心有二:一、在语言教学法上务必认真讲究,要求尽善尽美,不容妥协;二、在于母语的重要性,无可争辩。

  李资政对传统文化浸润的重视,对人文素质的仰赖,始终如一,一直维系到今天。但问题还是问题。母语教育的前途,端视家长和社会对下一代人的前途(不单只是“钱途”)的考量。社会风习偏离了正轨,有待严肃加以纠正。

  目前情势慢慢转变,随着神州大地登上世界舞台,在东风吹暖大地时,华文的需求愈来愈大,华文的社会地位也日显切要。在我们岛国,鼓励加强学习华文之声不绝于耳。这是华文在实用上的后起之大势。

  另一方面,在母语承载的人文价值,唯有在家国面临危难之际才能显见,传统精神实质有望能力挽狂澜。这不能不令人警醒,是下决心的时候了,容不得漠视!

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