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翅,在夕阳的轮廓里

幻想,是何等伟大的事业
将一代人卷入那空灵之中
在苏醒的时候,才发觉,
原来他们已被时间抛在了后头,成为了历史
黑格尔说得对:
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
可叹的是,
世人只知以自己的生理年龄来判断个人思想的时辰……


2007年5月24日星期四

[转载] 我对华文教改的反思

以下文章的观点,自然有可取之处。但是,教材编写的过程中,实际上已经将某些方面的语文教育心理考虑在内。我觉得,目前最大的问题,是文中所谓的“非智力”心理因素。这里牵涉的,既有学生主体的因素,也有文学文本中的因素。说到底,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以审美为第一性,以语言为第二性,以文本分析为第三性。先从学生主体的心理感受入手,让他们的心波澜起伏,打破麻木不仁的状态。然后,以文本的阅读,作为一种范例,教导孩子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语言,并将语言教学与这种“由内往外”的过程紧密结合。最后,如果有时间,可以进一步采取文学分析的手法,通过“解构”的方式,让孩子明白文章的“建筑美”,并引导他在自己的作文中,将艺术手法“重构”,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和观点阐释服务。这是我的“教学法”的基础主张,与同僚们共勉之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● 何子煌

  我国的华文教学改革,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三年一小变,五年一大变。是变好变坏,各人自有说法。不过,大家来来去去大多数围绕在以下 几个问题上议论,比如:华文水准是否越改越低?教学法是否有趣?教材是否适合?测试方式是否合理?但就是很少有人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症结 所在。

  在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培训职前华文教师的课程里,长期以来好像就没有语文教学心理学这个科目。学员必修的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科目, 都是以英语来教导,包括让华文教师进修的教育硕士课程的科目,如“教育研究法”等,也都是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,使到许多华文教师没有机会接触到华文语文 教学心理学。

语文教学心理学

  什么是语文教学心理学?简单地说,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、观点和方法,去研究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,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规律。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,是以普通心理学,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,作为研究语文学习,语文教育的一般理论指导。

   语文教学心理学对华文教师重要吗?我们可从教育心理学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的不同来看: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,是以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语文学法和 教法。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重点,则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来研究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特有的问题。如:学生识字(词)的教学心理,识字认知特点,听说教学心理,课 文理解的心理过程,写字教学心理、作文心理的过程和学习华文的心理障碍等等。就以上所说,这对华文教师是何等的重要。 

常让人觉得过于仓促

华文教改委员会提出的改革方案,经常让人觉得过于仓促。在实行时,也令许多华文教师感到忧虑不安。最近的教改,也不例外。为了推行“少教多学”的理 念,有关当局删减了字表里的许多生字和教科书里的课文,同时也要求教师不要教有关的课文和生字。有些年级的课文竟删减约10%-50%,并且强调不教的课 文不必考查。这个措施,也让某些教师一下子感到“无课文可教”。

  但不管怎样,华文教师向来都大力支持教育部的政策,在教学手段方面,甚 至百花齐放,各出奇招。举个例子来说:不久前提出课堂教学要“有趣”,要“有创意”,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。于是,课堂教学就有“钓鱼法”、“麻将 法”、“漫画法”、“流行歌曲法”、“演戏法”等等教材、教法出笼,我国的媒体也大力配合来个大事宣传。

  不过,仔细想一想,这类的教材、教法能成一套系统吗?能使学生的语文基础更扎实吗?对语文教学能有多大的成效?

  也许,这类的教材教法,就会像一些流行歌曲一样,一阵风来一阵风去,了无踪影。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不朽事业,一次教改的影响至少要在8至10年后才能看得出来。各所学校寻求一套适合自己的学生,较有系统、可追随的、且符合“创意”的课堂教学法,是当前的急务。

  目前,我国的语文教学忽视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做依据,是令人担忧的。尤其是创意教学,没有教学心理学的理论作后盾,教师是无法适应语文新课程的要求的。

   从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上来说,语文教材、教法着重在研究“怎样教”,而语文教学心理学则偏重于研究“为什么这样教?”,“这样教的效果如何?”,“学生 的心理过程及其特点又如何?”。从研究方法上来说,教材、教法主要是以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来论述问题,而语文教学心理学绝大多数是以实验为基础来研究教 学问题。

  如果教师只知道怎样教,而不知道“为什么这样教?”,不能预测“这样教的成效如何”,是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的。因此,一个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学语文的心理,也要了解教师教语文的心理和语文教学的心理,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。

   目前教育学院中文系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,就是学员到学校实习期间,前往视学的并不是授课的讲师,而是学院另外聘请的一批退休教师和校长。如此一来,讲 师无法观察学员在课堂上如何教学,无法知道他们是否能把理论付诸实践;更无法与学员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教,以及教学的效果如何。至于那些退休的教师和校长, 因为他们不甚了解讲师们讲课的内容,也不大清楚讲师对学员的教学有什么要求,他们只凭着学院分发的考查单(check-list)来视学,所以,这样的视 学对学员来说,是帮助不大的。

  现在课程开发的趋势,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,大家都认可要以“学生为中心”,但没有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为 基础,编写出来的教材,往往无法真正地体现出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精髓。他们只是以几个人的观点为出发点,来揣测学生想什么,要学什么,他们就要设法灌输什 么。这种作法,中间的代沟可能会相差很大。因此,编写员在编写教材及决定教学法时,应该参考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作为依据。

“敏感期”和“低潮期”  

  还有,语文教学心理学还研究学生语文能力学习的“敏感期”和“低潮期”。如果教师明白学生在 什么时候是处在“敏感期”或“低潮期”,在这些阶段有什么特征,就能懂得及早采取适当措施,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。比如:学生处在‘敏感期 “时,学习效率较高,教师就可以加强训练,语文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化。如学生处在’低潮期”,其表现是进步慢或甚至是退步,这可能是言语发展存在的一种 潜伏现象。如果教师能明白,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,并不一定是在教学的时候,而可能是在教学以后的一定时间,就不会感到焦虑。一个好的教师,一定要有这种分 辨的能力与解决的方法。

  语文教学要成功,教师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。如:注意,感知,记忆,想象,思维,创造等。不过,单从提高 智力因素去着手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,还是不够的。教师还要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,如:动机、兴趣、情感、意志、气质、性格等。这些,都是语文教学心理 学研究的方向。

  学生对华文的学习不感兴趣,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比教学法的影响更大。比如: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,就会失去直接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部动因,也就是说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。学生的学习动机,往往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。如果学生的意志力不强,对华文的学习就很难坚持下去。

  华文教改要成功,我们认为不能只单靠教材、教法的改革,还必须要客观环境的配合。例如:北方的橘子移植到南方,如果不注意土壤、水和空气的调和,即使园丁有再好的技巧,也无法种出甜美的橘子来。

·作者是资深教育工作者

1 条评论:

匿名 说...

Oi, achei teu blog pelo google tá bem interessante gostei desse post. Quando der dá uma passada pelo meu blog, é sobre camisetas personalizadas, mostra passo a passo como criar uma camiseta personalizada bem maneira. Até mai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