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的平静,带来脑海中慈祥笑容的倩影,却也同时为内心带来一丝被世人抛弃时才会感受的凉意。或许,快乐和悲伤都不是人生。真正的悟禅,是当我们意识到,原来自己是以个人活在这空空如也的幻觉世界中。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阿庾奉承,有些人因为已经无所适从而不再守护我们,有些人因为你有价值才堆一脸的笑。只有死的时候,别人才会流一次泪。应该是真心的——真心感叹有价值的人就那么走了,真心回忆死者从前给自己带来的一切,真心出于对同类的怜悯和他们自己无可避免的死……说到底,人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和终点的。因此,当我们的心坠入低谷时,千万不要埋怨别人不体贴,埋怨别人不伸出援手。因为,别人会想的是,你凭什么?守不守护是别人的选择,关不关心也是别人的权利。这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义务——义务不是选择,但它首先是选择的结果。不想履行义务,你也有选择逃避或放弃的权利。最重要的是,人千万不要亏待自己。到今天,多少人误会周作人的“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”,多少人误解写《君主论》的马基亚维利。
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,而是人的本性使然。
写下这句话,那些不理解我的人,还有那些拿着《四书》冠冕堂皇地捍卫着“儒家传统”的人,必定想向我开炮。但是,请返回你本真的自己,感受自己“复归于婴儿”之后的存在状态。
观音、佛祖的慈悲,为的是拯救世人。但我想,如果有选择,他们也会情愿无需天天翘起那似笑非笑的嘴角,安安静静地修他们的道。
一切总归是个如此难以把握。重要的是,必须看到,在连续不断的spectrum当中,只有一个“点”是最适度的。当然,也因为它是唯一的,因此难以形容。凡是批评“个人主义”的,都比不上坚守者,因为后者看到了那个“点”,体悟到了做人的真实;前者却在汲汲那充满血腥和污垢的汪洋中寻找出路,结果提出的答案,只有越纠越偏。
至于有人会说,我既然是名老师,如何教我的孩子个人主义?我的答案是,正如所有必须体悟的人生道理一样,个人主义只可意会,不能言传。就如泡泡一样,搓破它,它就仿佛不存在了;其实,泡泡里装的,不就是你天天吸入的空气吗?只是,我们已经对呼吸习以为常,于是忘了我们要找寻的答案,原来就在身边,就在自己身上。
于是,儒家教育的方式必须反思。理由很简单,中国思想从来不把人当人看,而只把他当成群体的一员;西方近代思想以来,从个人出发,建构社会契约,最终落实回个人。年轻人的思想拉锯,就在于他多大程度上是属于自己的,多大程度上是属于社会或群体的。我们的伦理建构,如果不顾及这一点,终究必定导致价值的分裂,而中国思想必然处于劣势。这不是“酷”与否的问题,而是人类学的问题。一百年前是“梦醒了无路可以走”,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梦游的灵魂,一百年后如何,谁也不知道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